跳转到正文内容

杨朝清:“二手烟”背后的个体化隐忧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5月28日10:47  北京青年报

  “被吸烟,我不干!”近日,北京礼文中学的部分学生走上街头,宣传二手烟危害。世界无烟日即将来到,中国控烟协会表示,我国有超过7亿的被动吸烟人口,每年有12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而死亡。面对二手烟危害时,八成被动吸烟者不会站出来制止。

 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,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。“饭后一支烟,赛过活神仙”的惬意,历来为吸烟者津津乐道。更何况,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情社会,不论是作为社交礼仪的见面敬烟,还是作为社会资本的送礼送烟,香烟似乎都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。香烟在无形之中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连接距离,在无形之中传递出社会互动的符号信息。只不过,吸烟者气定神闲、烟雾缭绕的背后,往往隐伏着无形的社会危害。不吸烟者饱受二手烟的苦痛,被迫接受,被迫评论。

 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,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领域,老百姓的神经更加敏感。面对不吸烟者的质疑,吸烟者常常理直气壮地说:“吸烟是个人自由,别人无法干涉!”“我不要健康与他人何妨!”一边是吸烟者的个性自由主张,一边是不吸烟者保障身心健康的利益诉求,控烟之难,就在于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。

  透过香烟这个窗口,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人与人、人和社会的关系。“吸烟自由说”看似冠冕堂皇,实际上却经不起逻辑推敲和常识考量。毕竟,任何一项权利的获得都不能以牺牲另一种权利为代价,任何一种自由的实现都不能以牺牲他人的自由为成本。当身心健康被弃若草芥,当二手烟被视而不见的时候,“吸烟自由说”也就被掏空了意义。

  正视老百姓合理的利益诉求,回应公众关心的公共议题,既考验着社会管理的水平,也度量着现代文明的温度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缩减二手烟的危害,需要政府、市场和社会形成互动机制。而当务之急则是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,加强吸烟者的公共管理和自我约束。杨朝清(湖北 研究生)

分享到: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您对本文的观点:
顶:0
踩:0
请给本文打分:
5 4 3 2 1
4.5本文目前得分:

 

更多关于 二手烟危害 公众权利意识 公共管理  的新闻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